——记市政协常委、荆州克痹通风湿骨病研究所所长李克权
黄德志 马 俊
在人才济济的松滋杏林,有一位衣着朴素、眉目清秀、性格腼腆的年轻人,凭着自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顽症患者的绵绵爱心,刻苦钻研、笃志不移,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历次失败的考验后,终于攻克了令许多医疗卫生界名家都望而生畏的风湿顽症,发明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克痹通”药酒,继而获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药酒专利权。从此,他成为杏林一颗耀眼的新星。数十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与重大成果,全国人大、国家卫生部的领导相继接见他并为他题词。他,就是荆州市政协委员、松滋市政协常委李克权。取得发明专利时,李克权刚刚29岁。
志存高远,逆境攻关终不悔
1973年末,李克权出生在万家乡翠林山村一个普通中医家庭。在父亲这位老中医的影响下,他自幼学习一些经典医著,并经常跟随父亲跋山涉水采集药材制作加工。8岁时,体弱多病的他不幸患上了风湿病而瘫痪。那段时间,小克权每天看着别的孩子去上学,他强忍疼痛想站起来,腿却千斤重似的,全身关节像虫子在噬咬。他倔强地站起,又摔倒……几次失败后,李克权对风湿病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他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一定要攻克这一顽症的念头。心急如焚的父亲带着小克权四处求医问药,家里为此一贫如洗,最后在武汉找到了一位老中医,喝过两剂中药、经过几次理疗后,他的病居然奇迹般的好了。童年时代的这份经历,既让李克权深切地体味了被顽症折磨的痛苦,又使他对中药的神奇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从此立志从医,决意为病人解除痛苦。
1993年,卫校毕业后,李克权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他一边随父行医,一边自学中医理论。一有空,他就联系具体病例尝试着写一些医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曾先后在《亚洲医报》、《湖北中医》等报刊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1996年,求知欲强的他只身来到山西太原拜著名风湿病专家侯丽萍教授为师,在其大力帮助下,很快掌握了许多新的中医理论知识,打下了从事医药研究工作的基础。1997年,他又拜曾给周恩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治过病的国家级骨科专家罗有明教授为师,学习风湿病疗术,其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长进。他撰写的《中药治疗骨质增生症》等在越南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获得“优秀论文奖”。经济拮据的他省吃俭用,先后20多次自费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小试牛刀后,住在山沟沟里的他,对研究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本科脱产班,继续深造。
李克权一刻也没有忘记风湿病带给人类的危害和痛苦。大学毕业后,他把风湿病当作自己的主攻项目。他知道,人类社会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在风湿病的治疗上却步履缓慢,一直没有研制出一种彻底治愈该症的良药。李克权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效果理想的药物,结合中医传统疗法,攻克风湿顽症。当然,李克权也明白,他的这种选择将面临着不可预料甚至几近残酷的艰辛和风险,但是一想到童年时代那段痛苦的经历,一想到许许多多的风湿病人正在病魔的折磨中无奈地挣扎,李克权义无反顾,攻关之心愈加坚定。他以非凡的勇气和精诚,果断地朝着那遥远的目标进发。
于是,26岁的李克权在一无资金、二无实验设备的情况下,对风湿病的治疗进行了疯狂的研究。为了寻找用于配方的中药材,李克权走遍了湘鄂边10多个县市,走访名老中医170多人。到底爬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失望了多少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只记得每找到一味可用药材、每得到一项有益的指点,他就兴奋得一夜睡不好觉。1998年秋,他在五峰一座山上采药时,一不小心从山上滑下,身上摔伤了10多处,回来后在家里躺了好几个月。在研制配方时,个别方剂中含毒性较大的中草药剂量是很难把握的。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为医学献身的精神,李克权便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寻找最佳的安全剂量。在研制过程中,从选药、定量到加工配制,他都亲自动手,严格把关,反复品尝。“是药三分毒”,为了尝药,他曾多次昏倒。有一次为了证实药效,他服用超常用量5倍的马钱子,俗有“马钱子、马钱子,马前吃进马后死”之说法,服后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说话困难,继而进入深度昏迷,幸好家人发现及时,给他洗胃、吸氧、输液才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1999年春,他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他便带着药酒配方到北京去请教著名骨病专家尚天裕。为了筹集路费,他忍痛卖掉了自己行医采药常用的摩托车。到北京火车站后,被扒手扒走了想方设法筹集的钱,他只好以步代车,步行了60多公里路,才到达尚教授所在的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当年秋,李克权到西安市参加一个专业学术交流会,他东挪西借凑够了路费。为了让自己的研究得到有关专家的支持,他咬咬牙,怀揣几十个馒头上路。途中他睡车站躺椅、喝自来水,吃尽了苦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辛勤探索,结合中外最新医学成果和临床实践,他认为痹症由正气不足,复感风寒、邪湿所致,日久气血耗伤,以致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深入筋骨、脏腑。治则以扶正祛邪,解毒消肿,湿经散寒,祛风除湿,除痰止痛。在持续三年数百次的实验后,他从800多种中草药、2000多例验方中,精选黄藤、黄芪、秦艽、洋金花等16味中草药,研制出一种药酒,其机理主要是全面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正常免疫机能,抑制正常免疫反应并加强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治疗风湿骨病确有奇效!风湿病俗称“不死的癌症”,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痹即闭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理论,李克权将药酒命名为“克痹通”。在研制药酒的同时,李克权另辟蹊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医疗成本不高、诊治别具一格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李氏疗法。
李克权的发明引起了国内专家的广泛关注。经卫生部药文化研究会推荐,2002年11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荣获第51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同时被收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中国药品专利》中。2003年3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114688.2],成为我市民营医药科研机构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人。该专利被省科技厅授予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这是松滋市近8年来唯一被授予省级成果证书的科技项目。鉴于李克权所取得的特殊成就,荆州市科技局特别批准其原松滋市风湿骨病研究所,升格为荆州市克痹通风湿骨病研究所。
德艺双馨,扶危济困美名扬
与李克权精湛的医术和重大发明成果齐名的,是他良好的医风医德和扶危济困的高尚情操。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李克权不问其贫富贵贱,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百姓,视每位患者如亲人,热情接待,精心救治,乐善好施,在医疗界传为佳话。
1999年,国家卫生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陕西省老龄委等单位组织医疗工作者参加国际老年人夕阳红全国百家专科名医义诊活动。李克权作为全国唯一最年轻被推选治疗风湿病的专科名医到西安参加活动。当他来到西安义诊处时,人们早已挤得水泄不通,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位印度尼西亚商人住西安亲戚家中,患重叠综合症瘫痪在床上,疼痛剧烈,被人用专车送到义诊处找到李克权。在治疗中,病人家属几次硬塞给李克权一个装有外币的红包,都被他婉言谢绝。印尼患者深受感动,当场在李克权的记事簿留下一串文字:“ADDIDEMIRAYAIRUNIA”(印尼文:为世界人民服务)。三天下来,他带着一个有3名成员的义诊小组诊治了400多名患者,免费送药达3000多元。
2000年,江陵县沙岗镇荣全新拄着拐仗来到李克权的诊所,近乎绝望地说:“我被风湿病折磨了10年,找30多名医生治疗过,一直没有见效,找到你就是最后一个医生了,再治不好就不治了,也治不起了。”听了荣全新的话,李克权心情十分沉重,他一面开导对方,一面考虑医疗方案。他采用“克痹通”酒,辅以理疗等保守疗法,半个月后居然奇迹般地治好了荣全新的多年顽疾。荣全新专程从电视台请来记者采访李克权并给他送来一面写有“李氏疗法医道新,克痹通酒疗效好,十年跛腿一朝除,医精德高铸辉煌”的锦旗。监利县程集镇患者张秋佴出院时,其女婿给李克权医师送来了一面绣有“治风湿杏林奇葩,医骨病独树一帜”的锦旗。张秋佴患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30余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自称“生不如死”。曾在咸宁、洪湖等多家医院住院治疗无效,花去医疗费3万余元,到武汉准备手术治疗时,因年岁高、手术风险大、费用昂贵,只好作罢。患者家属从湖北卫视得知李克权的事迹后,即以电话与李克权联系,无奈地说:“死马当作活马医,医死了不要您负责。”李克权专程赴监利将病人接到松滋治疗。30多天后,张秋佴疼痛消失,完全能站起来了。张秋佴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世上活菩萨,医术精,态度又好,他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全家。”监利县14岁的李雪娥患类风湿5年,靠输激素类药物缓解痛苦。激素的副作用使其全身浮肿,脊椎严重变形,无法正常行走,辍学在家。曾辗转全国各地求治,花去10万多元。袁雪娥的父亲为了给女儿挣钱治病日夜在工地上劳作,不幸从高楼坠落身亡,家里雪上加霜。袁雪娥的母亲听到老乡在李克权处治愈的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松滋找到了李克权。经过精心治疗,入院3天后患者即疼痛大减,还可在院内慢慢走动,两个多月后,病症彻底消除,患者活动自如。袁雪娥对荆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说:“李叔叔太好了,他不但治好了我的病,免了我的医药费,还给我买来衣物、补品。我现在又可以上学了,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江西九江市牯岭镇唐玉患类风湿病8年,四处求医问药不见好转。从媒体报道了解到李克权的医术后,他向亲友借了一点路费来找李克权。李克权为他精心设计治疗方案,送他几个疗程的“克痹通”药酒和120元返程车费。一年后,他给李克权的来信中写到:“自从服用了‘克痹通’药酒,我的病已全好了,你真是一位医术精、心肠好的医生,永远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像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患者怀着痛苦甚至绝望而来,带着感激和新生而回。一步接着一步,李克权在征服千年顽症这条坎坷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也开拓出了一条救死扶伤、播种新生的希望大道。1999年以来,李克权以骄人的业绩被国家卫生部医促会提名为“德艺双馨”医务工作者,并受到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当时的省卫生厅厅长王宗贤也欣然为他题字,高度肯定他的敬业精神。同时,他的事迹还被收进国家卫生部主编的《中国特色专科名医》一书中。
求索不止,倾情续写创业篇
风华正茂的李克权正处在事业有成、声誉鹊起之际,但他认为现在的这点成绩仅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创业永远没有止境。他胸中酝酿着多个大胆的计划:在省内外建立起信息灵通、服务优良的“李氏疗法协作网”,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寻求各方支持,把翠林山医院做大做强;大力开发专利产品,让“克痹通”在更广泛的医疗领域发挥作用……
为了实现新的创业目标,风尘仆仆的李克权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那辆破旧的摩托车载着他日夜奔忙于万家和新江口的大小医院之间,他不停地接诊患者,精心地研究病例,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夜深人静时,他又一头扎进书堆,琢磨着对治疗方案的改良。虽30多岁了,却无暇考虑婚事。经过辛勤努力,李克权结合中外最新医学成果和临床实践,摸索并掌握了运用中西药物、埋线推拿、针刀理疗、止血放血等多种手段治疗风湿骨病,设计出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金字塔方案”。他主编的《实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答疑》一书,约15万字,即将公开发行。由他担任所长的荆州市克痹通风湿骨病研究所已成为中华骨伤医学会协作单位、荆州市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单位。他组建的“李氏疗法协作网”,已在湖北、甘肃、吉林等地发展门诊10多家,赢得了国内外患者的青睐。目前,“克痹通”药酒已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药理毒理试验,并顺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松滋中医院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在“克痹通”药酒的基础上,李克权根据祖国医学药食同源的理论,精选红参、鹿茸、狗鞭、田七、杜仲等10多味名贵药材,研制出了“克痹通”药酒的姊妹产品——“克痹通”健酒。该产品具有益气养血、补肾温阳、强筋健骨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阳萎早泄、头晕目眩等人群,成为荆州市发明协会的重点推荐产品。
与其他成功人士比起来,李克权创业之路上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后盾不足,他却自信地说:“第一,如果哪天有实力雄厚的有识之士对我的事业感兴趣,提供适当的资金援助,我当然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二,万一没有外援,就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我还年轻,坚信我的虔诚和努力会感动上帝的。”随着李克权知名度的提高,全国各地的病人纷至沓来,小小的翠林山医院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扩大医院,为自己建造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已成为李克权的迫切愿望。可是资金的严重不足使他的愿望变成一个遥远的梦。他却毫不畏缩,依然以发明“克痹通”酒的那种恒心和毅力,奋然前行,宁折不弯,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梦想。去冬今春,他陆续借贷资金近30万元,对翠林山医院进行了有限的改造,增加了病床近30张,更新和添置了康复牵引床、煎药机、熏蒸室及生化检测仪器,在把医院做大做强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也是艰难的第一步。
李克权对事业永远是那么执著和忠诚,他永不自满,孜孜以求,弘扬祖国医学、造福天下患者的神圣使命催促他永远向前,向前……目前,他正努力攻读中国科学院的在职硕士研究生,他要从完善自我开始,在广阔的医疗领域里展翅高飞、再创辉煌。
摘自《荆州政协》杂志 通讯员:黄德志、马俊 2004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