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名医美名扬
一个受尽贫穷的农村青年,一个曾经被疾病折磨、差点丧失行走能力的病娃子,多年来凭着持之以恒的努力,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湖北省科技厅授予的省重大科技成果,并在比利时荣获第51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
他,就是荆州市政协委员、松滋市政协常委、荆州市发明协会副理事长——李克权。
1999年9月,经过层层筛选,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医师,李克权参加了由卫生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组织的国际老人年“夕阳红”全国百家专科名医义诊活动,他是全国唯一一名被推荐治疗类风湿的名医。
2004年5月,李克权作为“西部大开发”青年志愿者被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聘为陕西地区健康扶贫医学专家,被国家卫生部医促会授予“德艺双馨”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克权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每次的防疫战役,都有他身先士卒的垂范;每次抢险抗灾,都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每次爱心捐助,都有他倾尽全力的解囊。2011年11月,他获得了由民建湖北省委授予的“全省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是继他2010年获国家卫生部表彰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和2011年湖北省科协授予“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个人”称号之后,荣获的又一殊荣。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他本人还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李克权是如何走上杏林之路,经受了怎样的人生磨砺?他又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呢?记者慕名前往,专程在松滋市西南边陲的万家乡金星集镇, 走访了荆州克痹通风湿骨病研究所里的这位杏林骄子。
走进门诊部,所长李克权正在给一位从安徽安庆赶来的病人把脉, 他说: "真对不起! 今天从山东、新疆等地又来了几个病人,等我先给病人看了病再和您聊。
走进住院部,记者看到:病床上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记者和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唐守平聊了起来。他患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20余年,关节严重变形,瘫痪在床已有3年,曾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医院治疗,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偶然在国家卫生部主办的《中国特色专科名医》一书中了解到:李克权治疗类风湿在国内很有名气。便千里迢迢赶来试一试。
记者问他现在病情如何? 唐守平高兴地说:“我在这里已住了30多天,病情稳定,已买好火车票准备明天就出院。”说着还走了几步给记者看。
时近中午, 前来咨询和看病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李克权递给记者一摞文字和资料。通过这些材料,记者感受到了这位风湿名医的不凡经历。
历经磨难终不悔
1973年腊月二十八,那几天出奇的冷,连空气都要凝固了,就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李克权在松滋万家乡翠林山的一间茅草屋里降生了。
在那个贫苦的岁月里,李克权的奶奶因积劳成疾,患上久治不愈的病症而撒手人寰。那时,李克权的父亲李达清是乡村里少有的几个文化人,刚从师范毕业出来教书的他,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疾病夺去生命,心痛不已。于是,他放弃仕途,拜一名老中医为师,在村里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治病救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李克权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茁壮成长。李达清如何给病人看舌苔、辩脉象、问饮食……年仅六岁的李克权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亲每次出诊他都跟着,并经常随父亲跋山涉水采草药。一到晚上,父子俩就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抄写背诵《药性三字经》,“麦门冬,是寒性,既清心,且润肺……”。
像这年龄的孩子,也许还钻在妈妈怀里撒娇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许多孩子小时候一样,四五岁时他特别调皮,烈日炎炎的三伏天,别人都钻到树阴下、麦垛边乘凉,他不是轰鸡就是撵狗,搅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哪家的猪从圈里跑出来,他就硬爬到猪背上把猪当马骑,搞得肥猪死命乱叫,但他最爱玩的还是在河沟里摸鱼,经常是满载而归,拿回去交给母亲,晚上饭桌上就多了一道荤菜!
7岁那年, 他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上学了,一个以种田为主,多子女的农家,生活是很苦的。他的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磨破手皮,挑烂了肩。
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早点 “接班”,于是,放学回家后父亲对他最苛刻的就是要他读医书,逼他学背《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医著。
寒气逼人的冬天,他用棉絮包裹双腿坐在椅子上读书,蚊子咬脚的夏天,他就用桶盛满水护着脚在桌上抄写。让他最难忘的是一天夜晚,当时农村还没有装上电灯,也许是因过度的疲倦,读着背着睡着了,蜡烛歪倒把桌子烧了一个窟窿,一阵拍桌声把他吓醒,父亲压着火气,对他说:“医学是一门渊博的学问,药性不懂,怎样知道药的性味与归经呢?是寒性、热性、温性还是平性呢?是归哪一经呢?汤头不背熟,怎样处方呢?古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李克权幼小的心灵里。
李克权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一天,父亲的老朋友前来串门,不巧父亲出诊未归,他见客人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医书给客人端茶递烟。客人品了口茶说:“我给你打个谜语猜猜好吗?”克权答道:“好啊!”客人说:“愚公移山,打一中药名。”他沉思了一会说“远志”,客人一把抱起他说猜对了!“昭君出塞”呢?李克权想了想说“王不留行”。客人连声称道:“真有从医的天赋。”
1981年的夏天,暑假里天气越来越炎热,二十几里路开外的人经常来村子里卖冰棍,冰甜的冰棍把村子里的老少逗得馋馋的,恨不得一次吃个够。于是,仅8岁的李克权和隔壁的几个男孩找到一个既赚钱又省力的差事:卖冰棍。清早去镇上批发,然后用木箱子抬回来叫卖:“冰棍冰棍,五分钱一根!快来买啊!来晚了就没了……”有板有眼,一天下来也能赚个二三块钱。
7月下旬的一天,他照例早早地批发了冰棍去叫卖,时近中午,突然火辣辣的太阳转眼间消失的无影无踪,黑压压的乌云布满天空,刮起东南风,下起了暴雨,李克权抬起冰棒箱就往家里跑。到了家,衣服都湿透了。
他们顾不得湿透的衣服,翻出冰棒箱就开始清点,还有100多根,有的已经融化,怎么办?他和同伴虽然卖了10多天的冰棒,但自己都舍不得吃。于是他和同伴商量说“不要浪费了,我们也来过过冰棍瘾!”两人开始比赛看谁吃得又快又多,哪知一场噩运却突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第二天,李克权便喉咙疼痛,继而全身关节开始红肿疼痛。当时,村里已安排他父亲外出进修学习,母亲只好背着他到乡卫生院,医生不知所以,只给了几颗消炎痛就让他们母子回家,可是疼痛不但没有缓解,还越来越严重,莫非是鬼附身了?最后经县医院的医生诊断,确诊为风湿病。
医生说:“目前这个病我们也没办法,要止痛,只能靠激素治疗或寻找民间偏方。”求医心切的母亲只好要求医生给他注射强的松龙激素治疗,暂时缓解,但停药后疼痛更厉害,最终瘫痪了。
那段时间,看着别的孩子去上学,他强忍疼痛想站起来,腿却似有千斤重,全身关节肿得像馒头,他倔强地站起,摔倒,爬起来,又摔倒……从此,小小年纪的李克权对风湿病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他暗暗发誓:长大了,我一定要攻克这个顽症!
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家境本不富裕,能卖的东西全都卖完了,还是不见好转。
或许上天偏爱那些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9岁那年,武汉的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两副中药后,李克权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从那以后,他对中药的神奇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立志长大后要当医生,为风湿病人解除痛苦。
1993年,李克权从卫校毕业返乡,一边随父亲把脉问诊,一边自学医药理论知识。乡亲们病了,无论天多晚,路多远,无论寒冬酷暑,只要群众需要,就有李克权的身影,周边乡村的群众也都慕名前来。
1994年,不甘平淡的他,瞒着父亲偷偷揣着70元钱南下广州,希望在这个开放的城市闯出一翻事业来。可那里大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精英,他只得无奈地回家。
因为人生地不熟,离开广州的时候手里只剩下2块7毛钱,无奈之下,只有斗胆冒险逃避列车员的检票。
他诚惶诚恐地顺着铁轨的路口爬进车厢,可惜爬错了,到站时才知道那是广州开往太原的列车!那一刻,他徘徊在太原的街头,异乡的寒风刮到身上让人感到一阵阵刺骨的冷,熙熙攘攘的人流,一切都是陌生的……
怎么办呢?李克权突然想起太原有位风湿病专家候丽萍,妙手仁心,于是天真地想拜师学医。当他贸然闯入她的家门,禀告了自己的来意,并一膝跪在她的足下请求收下他,可候教授认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又看李克权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便不予接纳。他倔强地跪了三天,候教授见他求知心切、动机纯正,才勉强答应收下。
李克权以忠厚质朴的为人和爱学习、肯钻研的吃苦精神,感动了候丽萍,并喜欢上了这个来自农村、志气冲天的小伙子,不仅让他很快掌握了许多新的中医理论知识,打下了从事医药研究的基础,并被侯教授推荐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
1997年,李克权又辗转找到曾给周恩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治过病的罗有明教授,向他学习风湿病治疗技术。
通过不懈的努力,从此,他的医疗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还先后在《中国社区医生杂志》、《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中国医药报》等医刊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他撰写的《中药治疗骨质增生症》一文在越南共和国国际疑难病学术会上交流,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获优秀论文特等奖。
小试牛刀后,住在山沟沟的他,对研究医药发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省吃俭用,先后20多次自费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脱产深造,毕业时,有人建议他留在武汉工作,可他时时想起父母对他的叮嘱:“长大了要给家乡多做好事。”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
1998年8月,当时在湖北大冶医院工作的李克权,通过当地的报纸了解到邻省江西九江市,许多抗洪官兵因为洪水的长期浸泡引起关节痛。李克权怀着一个医生的责任感,毅然奔赴九江抗洪前线。
李克权默默的为官兵扎针灸、拔火罐,贴膏药、在忙碌地干了20多天的时候,身体几乎快透支的李克权的行为,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一位记者的注意,当即对他进行了采访。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李克权告诉记者:“我的路,是用眼泪筑成的。”
志存高远攻难关
风湿病一直是人类疾病史上的顽症,患者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四肢瘫痪,李克权看见很多患者痛不欲生的样子,心里比针扎还难受。他暗下决心,全力寻找一些治疗风湿病的良方。
为了验证一个好的方剂,李克权总是首先在自己身上作试验,特别是个别方剂中毒性较大的中草药,那是非常不好把握的,用量得当,效果明显;用量过度,会出危险。
“是药三分毒”,为了尝药,他曾多次昏倒,有一次为了证实药效,服用超常用量5倍的马钱子,俗话说“马钱子,马钱子,马前吃进马后死”,服后他即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说话困难,继而进入深度昏迷,幸好家人发现,及时给他洗胃、吸氧、输液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回忆那时的酸甜苦辣,李克权感慨不已。他已记不清为了寻找一种名贵药材,爬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伤。1998年秋,他在五峰县采草药时一不小心,脚一滑,轰隆一声从山峰上滚下,差点没了性命。
李克权除了身体受折磨、花费大量心血与汗水外,还要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克服金钱的羁绊,让自己的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1999年春,他带着药酒配方到北京去请教著名骨病专家尚天裕。到北京火车站后,却被小偷偷走了想方设法筹集来的钱,他只得步行60多公里,才到达尚教授所在的中国中医药研究院。
1999年秋,李克权到西安参加一次中医学术交流会,他东挪西借才凑够了路费,为了让自己的研究得到有关专家的支持,他咬咬牙,怀惴几个馒头、红薯就上路了,途中他睡车站、喝自来水,吃尽了苦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辛勤的探索,结合中外最新医学成果和临床实践,他认为痹证由正气不足,复感外寒,湿邪所致,日久气血耗伤,以致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深入筋骨,脏腑。治则以扶正祛邪,解毒消肿,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除痰止痛。他从800多种中草药和2000个治疗痹症的验方中进行分析、对比、筛选,最终选择了16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一种药酒,通过实践证明,该药对治疗风湿病有奇效!
风湿病被人们常称“不死的癌症”,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痹即闭塞不通之意,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理论,李克权将药命名为“克痹通”。
克痹通诞生了,李克权在心里默默地说:“风湿病,你折磨了我多年,我终于找到攻克你的良方了!”
在研究“克痹通”的同时,李克权另辟蹊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医疗成本不高、诊治别具一格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李氏疗法”,经临床应用,发现对风湿、类风湿、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椎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切神经疾患有独特的疗效,从而使难治之症不再令人生畏。
2006年,李克权根据祖国医学药食用同源的理论,精选红参、鹿茸、狗鞭、田七等名贵药材,研制出“克痹通” 药酒的姊妹产品——“克痹通”健酒。
同年12月,他出席首届中医药发展大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为他颁发了“首届农村中医药发展鼓励奖”牌匾。
2007年,李克权在家藏秘方的基础上,精选云、藏、川独有的雪上一枝蒿、独一味等名贵中草药,研制出又一项科技成果—外用产品“正骨康喷剂”,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并隆重上市。
2009年8月12日,经湖北省卫生厅验收,湖北省工商局批准,李克权成立了湖北景川药业有限公司。公司致力于医药领域的研发与生产,属荆州市知识产权局重点保护单位。
2010年,李克权运用传统灸法及现代物理疗法吉林市,在国内首次提出药疗、磁疗、热疗、远红外四效合一的理念,其研发的“正骨康热磁贴”,具有超强渗透,直达病灶,打破传统膏药治标不治本的观念。
2012年,李克权根据祖国医学内病外治的理论,查阅国内外研究痹症最新资料,结合他十余年在临床实践病例,其研发的专利产品“克痹通喷剂”,经临床应用,具有组方新颖、使用简便、疗效确切的特点。该产品经层层筛选、严格审定、实地考核,于同年12月被湖北省总工会、科技厅授予“湖北省第三届职工创新成果奖”,此次获奖填补了我省医药领域的空白。
扶危济困美名扬
与李克权精湛的医术和重大发明的成果齐名的,是他良好的医风医德和扶危济困的高尚情操。
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李克权不问其贫富贵贱,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百姓,他视每位患者如亲人,热情接待,精心医治,以让患者摆脱痛苦,走向康复为己任,在医药界传为佳话。
“请乘客做好准备,广州开往宜昌方向的列车马上就要出发了……”
2003年9月20号,李克权出席全国风湿病研讨会归来,赶上了这趟文明示范列车,一位30来岁的妇女背着一个老婆婆气喘吁吁地跟了上来,坐在李克权身边,那位妇女唉声叹气的望着窗外的暮色。
“大姐,外面风很大,外面风很大,不要把头伸出窗外,以免受冻。”李克权对她说,“没事的。”妇女有气无力地回答。
列车缓缓离开广州站,风驰电掣般的飞奔在铁轨上,风越来越厉害,李克权还是不放心,紧跟着说了一句:“大姐,这样容易患风湿的。”
坐在窗边的妇女不好意思的关上了窗户,面带苦笑的问:“大哥,您到哪里去?”
李克权连忙说:“我回湖北去!你呢?”大姐抬头看了看这位衣着朴素、性格腼腆的青年回答:“我从阳春来,到湖北松滋去。”
李克权接着问:“你到松滋去走亲戚?”
大姐叹了口气:“唉,哪有亲戚呀,我带婆婆去看病,她的病太难治了,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啊!”
“婆婆身体消瘦,每天只能喝点蛋花,有一次我去菜场买鸡蛋,有位从贵阳来阳春做鸡蛋生意的中年妇女告诉我,她患有类风湿13年,全身关节变形,度日如年,每天靠用激素维持生命,无法正常行走,是松滋李克权治好的!”
“你要找的人就是我,我就是李克权。”李克权愣了一下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您真的是李大夫?”那位大姐不相信的问。
“我就是,这是我刚出席全国风湿病研讨会的照片和身份证。”李克权连忙拿出照片和身份证给大姐看。大姐激动得掉下泪来。李克权说:“你能把婆婆的病给我说说吗?”
那位妇女将婆婆瘫痪5年多的痛苦经历说了一遍后,又从旅行包里拿出化验单及病情诊断书递给李克权看,李克权说:“婆婆的病可以治疗,你们先休息吧。”
不知不觉松滋站到了,李克权带着婆媳俩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下车了,一到研究所,李克权不顾自己的疲倦,给她们盛来了热腾腾的米饭,随后又带她们去办理住院手续,可到收费处那位妇女突然嚎淘大哭起来,原来她东借西凑的1700元钱不知何时被小偷偷走,连吃饭的钱都没了,何谈治病?然而,李克权二话没说,却将她们留了下来。
经过20多天的治疗,疼痛消失,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在出院时,李克权又给他们送去500元,临别时,婆媳俩声泪俱下的说:“在松滋真是遇到了贵人”。
2006年春节,李克权收到了她们写有:“医术精似神医、心肠好如亲人!”的贺卡,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患者张秋佴出院时,其女婿给李克权医师送来了一面绣有“治风湿杏林奇葩,医骨病独树一帜”的锦旗。
张秋佴患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30余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自称“生不如死”。曾在咸宁、洪湖等多家医院住院治疗无效,花去医疗费3万余元,到武汉准备手术治疗时,因年岁高、手术风险大、费用昂贵,只好作罢。患者家属从湖北卫视《新闻早班车》得知李克权的事迹后,即以电话与李克权联系,无奈地说:“我被风湿病折磨了10年,一直没有见效,这次治不好再也不治了,也治不起了,只有自尽了。”
李克权心情十分沉重,专程赴监利将病人接到松滋治疗。30多天后,张秋佴疼痛消失,竟完全能能站起来了。从此,张秋佴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世上活菩萨,医术精,态度又好,他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全家。”
江陵县14岁的袁雪娥患类风湿5年,靠输激素类药物缓解痛苦。激素的副作用使其全身浮肿,脊椎严重变形,无法正常行走,辍学在家。曾辗转全国各地求治,花去10万多元。袁雪娥的父亲为了给女儿挣钱治病日夜在工地上劳作,不幸从高楼坠落身亡,家里更是雪上加霜。
袁雪娥的母亲听说李克权能治此病,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找李克权求治。入院3天后患者即疼痛大减,还可在院内慢慢走动,两个多月后,病症彻底消除,患者活动自如。
病房里袁雪娥对前来采访的荆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说:“李叔叔太好了,他不但治好了我的病,免了我的医药费,还给我买来衣物、补品。我现在又可以上学了,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患者怀着痛苦甚至绝望而来,带着感激和新生而回。一步接着一步,李克权在征服千古顽症这条坎坷路上留下一行深深的成功脚印,一条为患者驱除死神,播种新生的希望大道出现在这位天使的脚下。
德艺双馨绎真情
在李克权的病历档案中,记载着天南地北的患者的病情也记载着他无私奉献的心血与汗水,以及对每个病人的情与爱。
1998年,他还在大冶市工作时,该市陈贵镇南山中学一位名叫余立银的教师,颈肩疼痛难忍六年,下脚走路似踩棉花感,平时脱衣洗脸,梳头写字也成问题。李克权利用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带余立银到北京304医院同教授会诊,在老师指导下,亲自为他施行针刀手术治疗,并将他接到亲戚家中休养了10多天。如今,他活动自如,重新拿起了教鞭,踏上了心爱的工作岗位。
记得有一次,李克权在西安参加由卫生部组织的巡回义诊活动,有位印度尼西亚商人住西安亲戚家中,患重叠综合症瘫痪在床上,疼痛剧烈,被人用专车送到义诊处找到李克权。
在治疗中,病人家属几次硬塞给李克权一个装有外币的红包,都被他婉言谢绝。印尼患者深受感动,当场在李克权的记事簿留下一串文字:“ADDI DEMI RAYAI RUNIA”(印尼文:为世界人民服务)。
义诊结束时,倍受感动的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送了李克权他们一程又一程。
松滋市老城镇芦苇村21岁的黄海东患类风湿,吃过的药能堆成小山,可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黄海东的父亲四处凑钱给他治病,操劳过度不幸患病,因无钱治疗含泪去世,真可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恰遇顶头风”。母子俩相依为命,度日如年,整天以泪洗面……
李克权得知这一消息后,于 2007年10月4日专程赶到几十公里外,用救护车将黄海东接到所里医治,李克权不仅免去了他的医药费、住宿费,还供他母子俩吃、住及一些零花钱。
2008年腊月二十八,黄海东看到别的病人都要回家过春节了,只有他母子俩孤单地留在冷清的病房里,不禁抱头痛哭。李克权连忙安慰,并接他们到自己家里一起过春节。
2012年7月29日上午11:46分,李克权在安徽亳州坐上了T185次由沈阳北始发开往深圳的列车。突然听到列车上广播响起:“各位旅客请注意,请问列车上有没有医务人员,有位旅客突然晕倒,如有请尽快到16号车厢急救处理……”
李克权连忙从15号车厢赶了过去,当时就看到病人昏迷不醒,出现四肢阙冷等症状。危急关头,李克权急忙采用中医急救方法:用手指用力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并把好心旅客送来糖及温开水亲自喂进患者口中,经过一番紧急救护,患者终于苏醒。
患者名叫张乾坤,是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新摊乡莲花村人,他和他母亲是在7月28日18:57分从辽宁鞍山上的车,赶到南昌去的。原来,小张的父亲因突患重病,他和母亲两人便连夜返回,连饭也顾不上吃,又没有买到坐票。李克权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他的母亲,小张和他的母亲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而李克权只是淡淡的一笑说:“我们都是同路人,这也是我的职业所在。”
在采访中,有位患者告诉记者,李克权在给病人检查时,当发现病人的鞋带松开了,他会蹲下身去为病人系好鞋带;发现病人的脚指甲长了,也会顺手抬起病人的脚放在自己腿上,给病人剪脚指甲。他说,自己最看不起的是“挟技以自傲”的人。
奋马扬蹄创新业
李克权以他独特的医术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事业也渐有起色,但他认为现在的这点成绩仅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创业永远没有止境。他胸中酝酿着更加宏伟的蓝图——把荆州克痹通风湿骨病研究所做大做强,接纳和救治更多的患者;大力开发专利产品,让“克痹通”在更广阔的医疗领域发挥作用……
为了实现新的创业目标,风尘仆仆的李克权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日夜奔忙于松滋、荆州和仙桃三地医院之间,他不停的接诊患者,精心地研究病例,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
夜深人静时,他又一头扎进书堆,琢磨着对治疗方案的改良。笔耕不辍,主编《实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答疑》一书,针对类风湿的病机在国内率先提出“金字塔”方案,克痹通治疗类风湿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
与其他成功人士比起来,李克权创业之路上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后盾不足,他却自信的地说:“第一,如果哪天有实力雄厚的有识之士对我的事业感兴趣提供适当的的资金援助,我当然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二,万一没有外援,就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我还年轻,坚信我的虔诚和努力会感动上帝的。第三, 想多带一些中医专科毕业的学生,将自己所有的医术教给他们,让他们到基层农村服务,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想在各个乡、镇、村设立医疗服务救助站,尽所能帮助农民……”
李克权对事业永远是那么执著和忠诚,他永不自满,孜孜以求,弘扬祖国医学,造福天下患者的神圣使命催促他永远向前,向前……
正如著名作家刘书良先生为他题词:
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克痹通”系列的研制成功,为风湿性疾病病人解除痛苦,这是医生的美德,也是医生的光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衷心地祝愿,风湿骨病领域升起的这颗新星——李克权,再创辉煌,更加灿烂。(记者/信一)
|